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:额角短而宽,约为头胸甲长的0.6~0.7倍,伸达第一触角柄的末端或靠近鳞片的末端;上缘几平直,或在眼的上部稍有隆起,具8~12齿,基部2~3齿或偶有4齿位于眼眶后缘的头胸甲上,末端3齿间距离大于中部各齿间的距离;下缘具2~3齿。头胸甲坚硬,粗糙。在头胸甲、腹部、尾节及尾肢都满布颗粒状突起,以头胸甲、尾节和尾肢更为显著。
腹部背面较平滑,体表颗粒状突起雄性较雌者更明显。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1.4~1.6倍,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.4~1.8倍,其背面具2对背侧刺,前对刺约位于尾节的中部附近,后对位于前对与尾节后端间距离的中部,但有时稍靠近前对,有时则稍靠近后对,后缘中央突呈尖刺状,两侧各具2对刺,外短内长,两内刺中央具数对羽状刚毛。
第一触角柄约伸至鳞片的2/3处,柄刺约伸至角膜的中部,约为基节长的1/2.2,前侧刺伸至第二节的中部附近,第二节与第三节约等长。第二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2.8~3.2倍。第三颚足约伸至第一触角柄第三节中部或靠近该节的末端附近。
第一对步足腕节末部伸至超出鳞片的末端;指节短于掌部,约为掌长的0.78倍,腕节约为螯长的1.6~1.8倍,约为长节的1.3倍。第二对步足两性左右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,粗壮,表面遍布小刺,腕节呈圆柱形,约1/2超出鳞片的末端;掌部基端圆柱形,末端椭圆形;可动指基部具2齿,不动指基部亦具2齿,靠基部的一齿由3个突起齿挤在一起形成,两指切缘的背侧有3~4个、腹侧有10个左右的刺状突起,指节约为掌部长的0.5~0.6倍,约为腕节长的0.6~0.7倍,掌部长约为宽的5倍;腕节约为螯长的0.53倍;长节约为腕节长的0.75倍;座节约为长节长的0.78倍。后3对步足粗短,各节均满布小刺。第三对步足约伸至鳞片的末端;掌节约为指节长的2.5倍,腹缘具8~12个活动刺,腕节约为长节的1.7倍。第五对步足约伸至鳞片的2/3处;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.2倍,腕节约为掌节长的0.58倍。 体色:呈青绿色或棕褐色,背面具一棕黄色的纵纹,两侧为青褐色。
腹部背面较平滑,体表颗粒状突起雄性较雌者更明显。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1.4~1.6倍,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.4~1.8倍,其背面具2对背侧刺,前对刺约位于尾节的中部附近,后对位于前对与尾节后端间距离的中部,但有时稍靠近前对,有时则稍靠近后对,后缘中央突呈尖刺状,两侧各具2对刺,外短内长,两内刺中央具数对羽状刚毛。
第一触角柄约伸至鳞片的2/3处,柄刺约伸至角膜的中部,约为基节长的1/2.2,前侧刺伸至第二节的中部附近,第二节与第三节约等长。第二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2.8~3.2倍。第三颚足约伸至第一触角柄第三节中部或靠近该节的末端附近。
第一对步足腕节末部伸至超出鳞片的末端;指节短于掌部,约为掌长的0.78倍,腕节约为螯长的1.6~1.8倍,约为长节的1.3倍。第二对步足两性左右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,粗壮,表面遍布小刺,腕节呈圆柱形,约1/2超出鳞片的末端;掌部基端圆柱形,末端椭圆形;可动指基部具2齿,不动指基部亦具2齿,靠基部的一齿由3个突起齿挤在一起形成,两指切缘的背侧有3~4个、腹侧有10个左右的刺状突起,指节约为掌部长的0.5~0.6倍,约为腕节长的0.6~0.7倍,掌部长约为宽的5倍;腕节约为螯长的0.53倍;长节约为腕节长的0.75倍;座节约为长节长的0.78倍。后3对步足粗短,各节均满布小刺。第三对步足约伸至鳞片的末端;掌节约为指节长的2.5倍,腹缘具8~12个活动刺,腕节约为长节的1.7倍。第五对步足约伸至鳞片的2/3处;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.2倍,腕节约为掌节长的0.58倍。 体色:呈青绿色或棕褐色,背面具一棕黄色的纵纹,两侧为青褐色。
大小
体长:通常为50~70mm。卵大,卵径约为1.08~1.26×1.50~1.76mm。
生物学
习性与渔业:平原地区常栖息于湖沼及河流近岸浅水区多水草处,在山区溪流中则喜栖于水质清澈、水流较急石砾底的溪流中,以石块上固着生活的丝状藻类、水生昆虫、动物尸体和有机碎屑为食,通常晚上外出活动,寻找食物,白天藏匿于石块下、石缝间或水草丛中。4~9月间均可见抱卵,但5~6月为繁殖盛期,交配后约一天即开始产卵,卵大而数少,通常仅100~200粒问,卵产出后,在27~30°C的条件下,约经1个月左右幼体即可出膜,孵出的幼体与成体相似,匍匐于水底,行底栖生活,有时也作短暂的游泳。在水温26~28°C时,约4~5天,经3次蜕皮即完成变态。幼体发育自始至终以自身卵黄为营养,不摄食外界饵料,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,成活率高。长江中下游一带均常见,也产于长江以南各省。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产量,上海、太湖一带产量较少,仅混杂在日本沼虾中出现,南于过渡的捕捞,目前已很难见到它的踪迹了。但在安徽、江西及福建等省溪流中,则是一种较常见的淡水虾,有时产量也不少,那里常见到个体渔民在集市上出售,成为山区的一种经济虾。但南于其卵粒大,抱卵量少,在湖泊中,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而很快消失。
生境信息
习性与渔业:平原地区常栖息于湖沼及河流近岸浅水区多水草处,在山区溪流中则喜栖于水质清澈、水流较急石砾底的溪流中,以石块上固着生活的丝状藻类、水生昆虫、动物尸体和有机碎屑为食,通常晚上外出活动,寻找食物,白天藏匿于石块下、石缝间或水草丛中。长江中下游一带均常见,也产于长江以南各省。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产量,上海、太湖一带产量较少,仅混杂在日本沼虾中出现,南于过渡的捕捞,目前已很难见到它的踪迹了。但在安徽、江西及福建等省溪流中,则是一种较常见的淡水虾,有时产量也不少,那里常见到个体渔民在集市上出售,成为山区的一种经济虾。但南于其卵粒大,抱卵量少,在湖泊中,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而很快消失。
繁殖特征
4~9月间均可见抱卵,但5~6月为繁殖盛期,交配后约一天即开始产卵,卵大而数少,通常仅100~200粒问,卵产出后,在27~30°C的条件下,约经1个月左右幼体即可出膜,孵出的幼体与成体相似,匍匐于水底,行底栖生活,有时也作短暂的游泳。在水温26~28°C时,约4~5天,经3次蜕皮即完成变态。幼体发育自始至终以自身卵黄为营养,不摄食外界饵料,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,成活率高。
国外分布
东南西伯利亚
国内分布
长江中下游及以南诸省